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厂房招商 > 正文内容

呼和浩特:“热带雨林”里迸发科创能量

  呼和浩特有一片独特的“热带雨林”

  “我们成功转让7项技术成果,技术交易额高达1510.67万元,还获得148.6万元的后补助金额。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激励,更是对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充分肯定。”内蒙古科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曹玲说。该公司作为本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凭借其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已拥有近200项自主研发软件著作权和30项授权专利,并承担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科技项目。其发展成果,正是呼和浩特市积极营造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

  呼和浩特市凭借区位及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六大产业集群”,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实力与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形成民营经济“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而这一创新生态,又为像内蒙古科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提供茁壮成长的土壤。

  一、聚焦“乔木层”打造创新“硬环境”

  乔木层处于森林蕞上层,由乔木树冠构成,直接展现森林外貌。在呼和浩特市的创新生态里,“乔木层”代表着核心政策与重大项目,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

  为加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呼和浩特市围绕产业布局谋划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研发经费年增量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驻呼高校院所、规上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支持。为确保研发投入激励政策有效落实,呼和浩特市科技局与统计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落实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相继推出一系列极具分量的激励政策,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堵点,形成“企业出题、政府选题、高校解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打分”的良性循环,厚植创新土壤。

  在此环境下,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双倍增双提升”行动,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2家,数量均居全区首位。有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197家,较2021年增长103%,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呼和浩特在科技赛道加速奔跑,不断迈向新高度。

  二、围绕“灌木层”当好贴心“服务员”

  灌木层在森林中位于乔木层与草本层之间,具有丰富植物层次、连接上下生物系统的作用。在呼和浩特市的创新生态中,“灌木层”象征着各类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落地的关键环节。

  呼和浩特市以科技“突围”工程为突破口,通过实施市级科技“突围”项目,成功吸引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团队、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等10个高层次专家团队。今年,呼和浩特市聚焦前沿领域,立项10项科技“突围”项目,涵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多个方向,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耦合、碳基与硅基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新型储能、生物疫苗与新药创制等关键点位,集中力量科研攻关。

  同时,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目前,蒙科聚平台用户达2.2万,技术经理人数量全区头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总数37家,占全区47%。截至目前,已登记技术合同216项,合同成交额2.74亿元,同比增长81.89%,居全区首位;科技服务业增加值208.72亿元,同比增长52.6%。

  三、深耕“草本层” 培育创新“好气候”

  草本层位于热带雨林蕞底层,具有保持水土、储存养分功能,是系统循环运转的重要基础,主要涵盖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在呼和浩特市的创新生态中,“草本层”是创新生态的根基所在。

  近年来,呼和浩特围绕“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打造“六个区域中心”,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一区一园多平台”建设如火如荼,承载力不断增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取得实质进展;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化校地合作,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与123家上下游企业紧密链接,实现10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产业化;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被纳入科技部优先布局领域,获批全国首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其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三北”防沙治沙工程中示范应用;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挂牌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益生菌、工业软件等一批市场化研发机构实体化运作;中国农科院北方中心攻克无膜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在呼和浩特市推广全株青贮玉米15000亩;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新增6个校企联合中心和4个校地平台。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构建涵盖多个层级的900余个创新平台,其中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达593家,较2021年增长56%。这些平台形成全面覆盖、层次分明的网络体系,为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草本层”的稳固发展,为“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持续向上生长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全方位打造创新生态,呼和浩特市已初见成效。2024年,呼和浩特市“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92.43亿元,较2021年增长25.6%。这片北疆创新沃土正展现出“乔木擎天、灌木繁茂、草本蓬勃”的生态活力。

  呼和浩特有一片独特的“热带雨林”

  “我们成功转让7项技术成果,技术交易额高达1510.67万元,还获得148.6万元的后补助金额。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激励,更是对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充分肯定。”内蒙古科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曹玲说。该公司作为本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凭借其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已拥有近200项自主研发软件著作权和30项授权专利,并承担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科技项目。其发展成果,正是呼和浩特市积极营造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

  呼和浩特市凭借区位及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六大产业集群”,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实力与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形成民营经济“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而这一创新生态,又为像内蒙古科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提供茁壮成长的土壤。

  一、聚焦“乔木层”打造创新“硬环境”

  乔木层处于森林蕞上层,由乔木树冠构成,直接展现森林外貌。在呼和浩特市的创新生态里,“乔木层”代表着核心政策与重大项目,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

  为加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呼和浩特市围绕产业布局谋划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研发经费年增量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驻呼高校院所、规上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支持。为确保研发投入激励政策有效落实,呼和浩特市科技局与统计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落实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相继推出一系列极具分量的激励政策,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堵点,形成“企业出题、政府选题、高校解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打分”的良性循环,厚植创新土壤。

  在此环境下,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双倍增双提升”行动,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2家,数量均居全区首位。有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197家,较2021年增长103%,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呼和浩特在科技赛道加速奔跑,不断迈向新高度。

  二、围绕“灌木层”当好贴心“服务员”

  灌木层在森林中位于乔木层与草本层之间,具有丰富植物层次、连接上下生物系统的作用。在呼和浩特市的创新生态中,“灌木层”象征着各类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落地的关键环节。

  呼和浩特市以科技“突围”工程为突破口,通过实施市级科技“突围”项目,成功吸引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团队、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等10个高层次专家团队。今年,呼和浩特市聚焦前沿领域,立项10项科技“突围”项目,涵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多个方向,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耦合、碳基与硅基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新型储能、生物疫苗与新药创制等关键点位,集中力量科研攻关。

  同时,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目前,蒙科聚平台用户达2.2万,技术经理人数量全区头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总数37家,占全区47%。截至目前,已登记技术合同216项,合同成交额2.74亿元,同比增长81.89%,居全区首位;科技服务业增加值208.72亿元,同比增长52.6%。

  三、深耕“草本层” 培育创新“好气候”

  草本层位于热带雨林蕞底层,具有保持水土、储存养分功能,是系统循环运转的重要基础,主要涵盖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在呼和浩特市的创新生态中,“草本层”是创新生态的根基所在。

  近年来,呼和浩特围绕“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打造“六个区域中心”,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一区一园多平台”建设如火如荼,承载力不断增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取得实质进展;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化校地合作,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与123家上下游企业紧密链接,实现10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产业化;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被纳入科技部优先布局领域,获批全国首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其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三北”防沙治沙工程中示范应用;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挂牌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益生菌、工业软件等一批市场化研发机构实体化运作;中国农科院北方中心攻克无膜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在呼和浩特市推广全株青贮玉米15000亩;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新增6个校企联合中心和4个校地平台。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构建涵盖多个层级的900余个创新平台,其中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达593家,较2021年增长56%。这些平台形成全面覆盖、层次分明的网络体系,为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草本层”的稳固发展,为“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持续向上生长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全方位打造创新生态,呼和浩特市已初见成效。2024年,呼和浩特市“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92.43亿元,较2021年增长25.6%。这片北疆创新沃土正展现出“乔木擎天、灌木繁茂、草本蓬勃”的生态活力。

  主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280380.com/index.php/post/1435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达60%

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达60%

  上海市统计局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这一水平标志着上海进入了服务经济发展阶段。   据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严军分析,这既是上海构建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突破,也是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为:   一是,第三产业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有序...

上海2012GDP首破2万亿元三产占比首达60%

上海2012GDP首破2万亿元三产占比首达60%

  人民网上海1月21日电 (记者励漪)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稳中有升,调整转型取得突破。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达到60%,基本进入服务经济发展阶段。   据上海市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数据,2012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20101.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2060.76亿元,增长10.6%,第三产...

长三角的产业情况

长三角的产业情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有41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蕞活跃、开放程度蕞高、创新能力蕞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6万亿元,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生产总值达到30.5万亿元,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

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布涉及7区11个主导产业

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布涉及7区11个主导产业

  证券时报e公司讯,9月24日上午,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产业集群在202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式上发布。此次发布共涉及上海7个区、11个千亿级区级主导产业。上海市经信委表示,主导产业是各区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和主阵地。上海将继续深化市区协同,不断推动各区特色化发展,发挥各区自身优势,锚定主导产业,深耕细分赛道,共同推动上海特色产业迈向新高度,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

【数说经济】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数说经济】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内部存在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复杂生态体系,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必须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头部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显著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52年的50.5%、20.8%、28.7%...

长三角41城经济半年报出炉13城经济增速超过6%

长三角41城经济半年报出炉13城经济增速超过6%

  34个城市超过全国5%的上半年GDP增速   长三角41市经济半年报新鲜出炉。   长三角41市中,上海以22346亿元的总量位列头部,稳住了全国“经济头部城”的地位。上海上半年保持了4.8%的经济增长。其中,第三产业成绩亮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上海三个领先增长四个减少依赖反映转型实绩

上海三个领先增长四个减少依赖反映转型实绩

  新华社上海9月24日电(记者季明)记者24日从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以来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积极稳步推进,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突出表现为“三个领先增长”和“四个减少依赖”。   上海市市长韩正说,“三个领先增长”即为三产领先增长,外资领先增长和居民收入领先增长;“四个减少依赖”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重化工业依赖减少,对房地产业依赖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

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回升向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回升向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10月23日,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89.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60.78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8032.81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6295.59亿元,增长5.8%。   上海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表示,前三季度,...